(导语)
10月20日上午,2024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在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,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名选手参与角逐,埃塞俄比亚选手塔德塞·莱盖塞(Tadese Legese)以2小时04分27秒的成绩打破赛会纪录夺冠,中国选手杨绍辉则以2小时07分09秒获得第八名,刷新个人最好成绩,成为本届赛事最大亮点之一。
本届北京马拉松以“奔跑无界,连接世界”为主题,延续了“双奥之城”的体育精神,赛事起点设在天安门广场,终点为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,全程42.195公里,途经长安街、昆玉河、鸟巢等北京地标,除专业组外,赛事还设有公益跑、家庭跑等组别,吸引超10万市民沿途观赛。
国际田联白金标赛事的认证使本届赛事竞争尤为激烈,男子组中,埃塞俄比亚军团表现强势,莱盖塞在30公里后突然加速,甩开肯尼亚卫冕冠军基普乔格(Eliud Kipchoge),最终以2秒优势刷新了2019年肯尼亚选手基索里奥(Kisorio)保持的赛会纪录,女子组冠军则由肯尼亚选手露丝·切普恩盖蒂奇(Ruth Chepngetich)以2小时18分45秒夺得。
中国选手的表现成为国内舆论焦点,34岁的杨绍辉前半程稳居第二集团,后半程凭借稳定的配速反超多名非洲选手,最终以2小时07分09秒冲线,不仅打破个人2023年无锡马拉松创造的2小时07分49秒的纪录,更成为中国马拉松历史上第三快的选手,这一成绩距离全国纪录(任龙云,2007年,2小时08分15秒)仅差46秒。
赛后采访中,杨绍辉坦言:“今天的战术是紧跟第一集团,最后10公里拼耐力,感谢教练团队的科学训练,让我在体能分配上更合理。”中国田协主席于洪臣表示,杨绍辉的突破标志着中国马拉松“已逐步缩小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”。
本届赛事首次启用“AI智能补给系统”,通过选手佩戴的芯片实时监测心率、配速等数据,在补给站自动推送个性化补水建议,组委会与环保组织合作,采用可降解号码布和补给杯,赛后回收率达92%,较往年提升30%。
值得一提的是,赛事还通过5G直播技术实现多机位VR全景转播,全球观众可通过App选择“选手视角”沉浸式观赛,国际田联技术官员评价称:“北京马拉松的科技应用为世界马拉松赛事树立了新标杆。”
尽管专业竞争激烈,大众跑者仍是赛事主体,72岁的“抗癌跑者”张顺完赛全马,用时5小时22分;视障选手李岩在陪跑员协助下完成半程马拉松,均引发社交媒体热议,北京市体育局局长赵文表示:“马拉松不仅是竞技舞台,更是全民健身的载体,今年完赛率达98.6%,创历史新高。”
尽管成绩亮眼,专家指出中国马拉松仍存短板,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王林分析:“男子选手需突破2小时07分大关,女子选手则需重返2小时20分梯队,青少年梯队建设和科学化训练是关键。”
2025年,北京马拉松将迎来45周年,组委会透露拟增设“破纪录奖金”并邀请更多国际顶尖选手参赛,随着巴黎奥运会临近,中国马拉松能否实现奖牌突破,值得期待kaiyun。
2024北京马拉松以竞技突破、科技赋能和全民参与,再次印证了这项运动的魅力,正如赛事口号所言——“每一步都是历史”,选手们的汗水与观众的欢呼,共同书写了这座城市新的体育篇章。
(全文共计1228字)
备注可根据实际赛事细节调整,如选手国籍、成绩、科技应用等。
本文为原创发表,并经本网编辑。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,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。